经济体制改革后,行业管理职能被严重削弱,宏观调控乏力。部分地区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表现在发展方向不清,发展目标不明,发展主次不分。加上混凝土行业入市门槛低,无序投资、盲目建站,造成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其中,全省搅拌机的年设计产能,在2010年已超过4.36亿立方米,而实际产出率只有44.29%。
(2)企业市场风险加大。
混凝土企业属于建筑业最下游的弱势群体,在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混凝土产品一直处于买方市场,赊欠账款普遍存在,至2010年底,全省企业历年应收混凝土材料款累计达263亿元,企业累计负债197亿元,企业收不抵支现象严重;随着资金回笼周期延长,加上企业筹集资金渠道不畅,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经不起一二轮的激烈竞争即遭淘汰,要不关门歇业,要不被大企业兼并。
(3)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负担加重,效益低下成趋势。
由于技术含量不高,大部分企业采取粗放型、分散型发展方式,与集约型、布局型发展方式相悖,经济效益本身就不高,利润空间狭小,而资源、能源、材料、设备、人员工资、各种规费等成本却不断增加,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窄。如果再加上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必然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4)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加剧。
目前,大部分混凝土搅拌站环保等级低、精细化水平低,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粉尘和噪音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界关注,由此引发的纠纷逐年增加。随着混凝土方量的持续增长,环保压力和由此引发的冲突进一步加剧。
2009年江苏的水泥产量为1.457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85%,为全国第一,同时也是水泥资源消耗最大、减排压力最大的省份。2010年四季度有关部门对水泥厂强制拉电限产和上游的粉煤灰、矿粉供应量不足,造成水泥空前紧张,价格创历史纪录;有些企业因买不到水泥而停产,造成全省范围的市场混乱。有的水泥厂对周边环境严重污染,使附近的整个村子的村民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全省砂、石原材料资源匮乏。省内镇江句容、无锡宜兴、南京江浦等有限的石矿,绝大多数已禁采。目前主要从安徽、江西等周边省购进。而邻省的石矿禁采范围也在逐年扩大。今后,砂石料将更趋紧张,价格持续走高不可避免。
(5)企业技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行业发展的制约日益凸现。有的混凝土企业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仅试验室主任一人,这仅有的一人有的还不是工程师,仅是助工甚至是技术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科技创新。
大部分企业没有科技研发投入,低水平、低层次、无特色、同质化。部分企业以低价、垫资抢占市场份额,不仅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而且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对新技术、新材料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或消化能力较弱,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再生资源利用率偏低,混凝土生产成本控制差异悬殊。
3 江苏省混凝土行业面临的形势
3.1 经济建设对混凝土行业的影响
(1)混凝土产量与经济增长同步。
近三年,我省混凝土供应量与国民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见表3)。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和混凝土增幅均有所减缓外,其它年份都同步保持二位数增长。进入“十二五”,我省又将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型,基本建设领域投资势头不会减弱,还会释放出巨大的对混凝土的需求空间,由此带动混凝土行业的持续发展。可以预见,“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省混凝土行业将保持增长势头。
(2)城市化建设进程持续推进。
江苏的城市化水平2000年为41.5%,2005年为50.5%, 2010年达到57%,其中,苏南地区城市化水平已超过70%。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建设和改造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对混凝土将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
(3)江苏省仍处在大规模建设阶段。
仅2010年,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23187亿元。省重点建设项目共200个,其中100亿以上特大项目28个,50亿及以上的大型项目81个。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将比上年增长18%。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期从2009年至2020年,涵盖南通、盐城、连云港(601008,股吧)三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共3.5万平方公里,954公里长海岸线。到2020年三市要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特大城市,沿海地区县(市)城镇建成中等以上城市。为此,江苏省政府在上海召开江苏沿海合作恳谈会签约50个项目,吸引投资1340亿元;在北京召开的恳谈会签订1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达2145亿元。盐城市在2010年实施八大类重点工程项目308项,总投资2146亿元,其中,当年投资941亿元,增长44%。连云港2010年投资190亿元,重点实施1000个项目,其中,中心城区投资100亿元,实施项目530个,要完成旧城改造60万平方米。
再如:苏州2010年完成固定资本投资3618亿元,比上年增长21.9%;2011年,计划增加投资18%,启动重点建设项目220项,总投资6600亿元,其中2011年要完成1300亿元。
南京市2010年完成城建投资557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689亿元,“十二五”期间要完成经济适用房1000万平米。
无锡市2010年完成固定资本投资2985.7亿元,比上年增长25.1%;2011年,计划增加投资15%,推进和落实160个市级重点项目。
徐州市2010年有八大类149项重点工程,总投资664.94亿元,其中当年投资262亿元。
扬州市2010年完成固定资本投资1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市级重点项目303个,房地产投资165亿元;2011年,计划增加固定资产投资25%。
镇江市2010年计划投资1254亿元,实施城建项目157个,其中当年完成481亿元。等等。如此多项目的建设,必然为混凝土行业提供大好机遇和舞台。
3.2 住房建设对混凝土行业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仍然是混凝土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最主要市场。从2010年开始,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控楼市,主要是对少数地区房价疯涨进行遏制,同时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并不是压制整个房地产市场。从江苏情况来看,由于各地旧城改造、拆迁安置的任务十分繁重,经济适用房的比例大幅度增加,房地产市场的总量仍在持续增长,大部分市、县的房地产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受房地产市场的拉动,混凝土的产出也水涨船高,2010年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全年较上年同比增长50%以上。
3.3 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大环境,对混凝土行业的影响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方向对传统的混凝土生产经营方式提出了新挑战。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我省还有相当多的企业达不到绿色环保要求,主要表现在:(1)混凝土搅拌站精细化设计不到位,粉尘、噪音污染严重;(2)废水、废浆综合利用率不高,任意排放废水、废浆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仍十分严重;(3)有些企业由于技术人员的水平较低或为满足业主(或施工方)的要求,单纯追求混凝土早期强度,过量使用水泥;(4)由于设备、人员、管理等因素,在运输、泵送等环节在能源消耗上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对节能减排,同时增加企业效益有直接影响。鉴于此,从2010年开始,以南京、苏州为代表的各地行业主管部门已陆续对混凝土的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等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和措施。对我省混凝土行业转型升级,改变行业发展方式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 对混凝土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
在当前经济建设转型期,我们要充分认识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江苏“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江苏省经济总量将达到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达到目前中高收入国家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未来五年,我省城市化建设进程必将提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将持续更长时间。受强劲的市场需求拉动,混凝土行业发展在这五年中仍处在上升阶段。
(2)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应用现代混凝土科学技术,提高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总量高于75%的中、低强混凝土实现高性能化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主题。新型混凝土外加剂的研发及新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对再生资源的大量使用,对混凝土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混凝土行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由于混凝土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混凝土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将加快推进,企业间并购、重组、联合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混凝土行业发展的鲜明特点。
(4)水泥企业向下游混凝土产业链延伸,行业发展格局出现新变化。为了优化内部产业结构,消化水泥产能,实现水泥产业效益最大化,并打通水泥的终端市场,强化对下游市场的控制,水泥生产企业的巨头,已在我省投资运作混凝土项目。由于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明显,加上规模化经营是它们的特点,将改变我省现有混凝土产业结构格局。尤其是水泥企业具有发展下游产业的优势,当这些水泥企业将水泥、混凝土和骨料等实现一体化经营后,现有的市场竞争格局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变化,一大批纯混凝土企业的盈利能力将下降,有的可能难以生存。
(5)以市场为导向的混凝土价格体系将更加规范和完善。在行业协会为主导、政府干预、社会监督的大背景下,科学、公平、公正、公开的定价机制将逐步形成,从而优化混凝土市场的竞争环境。
(6)现行的混凝土企业资质准入条件与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的大环境不相适应,资质门槛低的状况将有所改变。省、市、县各级政府对新站建设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合理布局的力度逐步加大。建站前期投资将明显加大,搅拌站的硬件水平将大幅度提升。
(7)预制混凝土技术将在“十二五”期间得到长足的发展。走建筑工业化道路,房屋建设向工厂化制造转变,建筑施工以现场湿作业为主转向现场安装为主。钢结构与混凝土及预制混凝土构件混合的组合结构已在“十一五”期间充分显现。预制混凝土梁、板、柱建筑体系,大形双T板、叠合板、桥梁板和全钢结构建筑、钢结构住宅等装配式工程正在逐步普及。应该看到,当预制混凝土梁、板、柱建筑体系和钢结构住宅基本实现产业化、标准化时,预拌混凝土将被大大压缩。这个过程,也许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但这是必然趋势。按发达国家的情况,最终,预制混凝土与预拌混凝土的比例可能达到4:6甚至5:5。
(8)废混凝土的利用将会发展成为一个新产业。当前我国旧城改造中,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其中主要是废混凝土,按节能环保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废混凝土的利用必然会愈来愈受到重视,经几年来各地的试验研究,利用经过处理后的废混凝土生产混凝土的技术已基本成熟,废混凝土经处理成为再生骨料将会逐步产业化。
(9)预拌砂浆取代现场搅拌是大势所趋,“十二五”期间预拌砂浆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推广力度肯定持续加大。目前,相关政策和技术条件已基本满足预拌砂浆在建设工程中的使用要求。江苏各地级市都已布局生产干粉砂浆,并在越来越多的工程中使用。今后,充分利用建筑垃圾、矿山尾矿以及电力、化工、冶金、煤碳、钢铁等其它行业的固体废弃物替代燃料和原料,从而降低预拌砂浆的生产成本,将加快预拌砂浆的全面普及推广速度。
5 “十二五”江苏省混凝土行业发展重点
5.1 走绿色发展之路
“十二五”期间,我省混凝土行业生产总量的增长已不是发展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总量增长的空间以满足需求为主已经不大。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以节能减排,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化环境保护和治理为重点的绿色发展模式,将是我省混凝土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在:
(1)混凝土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将结构调整作为发展主线。结构调整,包括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技术结构的调整是以节能减排为中心,产品结构调整,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结构调整是以存量重组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全面接轨。
(2)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是全省混凝土行业“十二五”发展的战略目标。所谓“粗放式”发展,是指多年来主要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的发展;而“集约式”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创新,达到快速提高运营效率的目的。
(3)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突出绿色生产,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利用,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由于不断增长的能源成本,也注定了企业必须有效利用能源,实现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目标,以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混凝土企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基础,尤其要重视节能技术对今后几年对混凝土企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苦练内功的企业,才能在企业的转型升级中胜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低碳混凝土技术的研发是发展绿色混凝土的唯一途径。中国经济已进入绿色、低碳时代,混凝土行业也不例外。绿色与低碳的共同之处就是积极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节约使用有限资源,实现人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混凝土行业而言,绿色与低碳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理念的转变,而且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依据和契机。为此,混凝土企业必须积极储备绿色和低碳经济在混凝土领域的人才和知识,密切关注绿色和低碳经济对混凝土行业的影响。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市场、产品和技术以及经营模式持续创新的企业运行机制,使企业能够对绿色和低碳经济给混凝土行业带来的影响做出迅速的反应。
(5)实现绿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混凝土生产全过程中,能耗最密集的阶段是水泥生产和材料转换。全世界每年共生产水泥20多亿吨,混凝土40多亿立方米,其中将近一半在中国。而水泥生产消耗大量的石灰石、黏土以及煤碳等资源,而且每年共排放20多亿吨的CO2和2亿多吨的粉尘。所以在保证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循环利用废弃的混凝土材料,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对节能减排最大的贡献。
江苏省混凝土行业发展面临原材料获取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的双重压力。就原材料而言,为减缓砂石料的供应紧张状况,对废弃混凝土和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失为缓解砂石资源紧张状况的一种有效办法,也是混凝土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十二五”期间,必须加大这方面的研究,使混凝土再生骨料,甚至来自其它行业多种多样的再生废料和副产品,成为生产混凝土的组分材料。如何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注定将成为“十二五”混凝土行业最关健的技术问题之一。
(6)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已是我省各地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各级政府以及行业协会要引导企业合理新增产能规模,以优化市场布局为导向,努力实现结构调整、企业升级的目标。同时,要采取一定的行政措施,改造或淘汰一批能耗高、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落后小企业。在企业迁建或新建混凝土搅拌站的项目报批时,明确要求必须建设绿色、环保、节能型的全封闭(或半封闭)搅拌站。
(7)混凝土机械“节能、环保、轻质、耐用”是混凝土企业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前提条件之一。仅水泥和混凝土在运输方面的成本就占预拌混凝土最终成本的20%以上。如何降低混凝土物流和施工环节的能源消耗,是“十二五”期间我们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混凝土行业应与混凝土机械研发、制造单位密切配合,努力使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和泵送单方油耗在现在的水平基础上,各平均下降10%以上。
5.2 走技术创新之路
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改变低水平、同质化的行业发展模式,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必须从技术创新入手。
(1)以人才为关键,通过建立激励创新的机制和制度,做好创新团队建设。以院校、科研、设计、本行业和省内相关领域在应用技术和生产实践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为主体,开展绿色混凝土的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工作。
(2)要科学大胆的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优化新配方,尤其要加强对再生材料的试验研究,只有当大宗废弃材料的综合利用和混凝土配制技术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使低成本、高质量,并完全满足标准规范要求的生态混凝土得到广泛应用,从而真正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生多赢。在当今开放的竞争市场,谁抢先占领绿色混凝土的制高点,谁就能在绿色发展的大潮中抓住先机,把握主动。
(3)构建创新平台,创建技术中心。目前,我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并正式挂牌的的混凝土企业有4-5家。它们在企业内成立了混凝土技术研发中心,专门就特种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和再生材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等进行联合攻关。通过这一创新平台的建立,企业和院校优势互补,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达到了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目的。鉴于这一成功的发展模式,“十二五”期间,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应提高技术开发的能力和层次,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利用机制,有效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为企业创新服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而对于中、小企业,应积极引进技术人才,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承接技术成果并有效利用的机制。有条件的苏南地区各市、县和苏中、苏北的地级市应率先在龙头骨干企业中设立混凝土技术研发中心。
(4)江苏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还将持续多年,混凝土作为基础材料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混凝土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和成熟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高效外加剂和各种掺合料的应用技术和水平,使更多的混凝土企业能够向建筑工程、交通工程、市政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提供高端的高性能混凝土和特种混凝土产品。
5.3 走管理创新之路
混凝土行业发展已进入成熟期,混凝土企业的发展重点已转向内部资源再整合和科学化管理的层面。所以要创新发展思路,更新管理理念,从主要依靠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管理制胜的轨道上来。
(1)以成本管理为出发点,以经营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制定符合本地区、本单位特点量身定制的混凝土企业管理新模式。加快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构建,通过加强和改善内部管理,提升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
(2)以混凝土质量管理为核心,努力实现监、管、控一体化。其落脚点是,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建立企业的管理网络平台。以互联网为主导,将采购、试配、生产、销售、物流、施工、质量、服务,以及财务、决算、人力资源等各个生产、管理要素,形成一整套集成的软件系统。对生产、销售、质管、成本核算、资金、盈亏等实行动态的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的把各职能部门的有关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管理工作简单化、管理文件标准化、质量管理规范化和企业运行系统化”。“十二五”期间,混凝土企业网络平台(ERP)的建设,已进入普及推广阶段,尚没有条件的企业,要抓紧引进人才或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早日步入信息化管理的轨道。
(3)以流程管理为基础,量化考核为手段,有效控制营运成本,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引入混凝土企业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模式、系统的管理方法,夯实企业的管理基础。主要依托科技手段,规范流程管理,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模式、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流程管理体系和量化考核体系,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的效能,指导、服务和保障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既科学又合理。
5.4 以市场需求谋发展
(1)要抓住机遇求发展,寻找机遇求发展,创造机遇求发展。主要从混凝土产业链上下游挖掘未满足的市场和商机,尤其是上游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下游高端建设工程市场对特种混凝土以及特种异型混凝土构件的需求。
(2)妥善应对混凝土发展环境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积极转变经营思路,在混凝土质量和品种上下功夫,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优化产品结构,依托自身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领域,向市场提供生产差异化、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混凝土产品。
(3)逐步改变目前混凝土企业多、小、散的混乱局面。混凝土区域市场需要有强大的、能集中统管生产和销售的大型集团式公司和战略伙伴。可通过完善行业规划和政策措施,在行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采取兼并、收购、合股、换股、托管等多种方式进行行业重组,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搞资源优化型产能扩张,使其更大更强,从而进一步提高我省的混凝土产业集中度。
伴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省经济建设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上升发展阶段,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紧紧抓住难得的行业发展机遇,增强忧患意识,自觉地推动行业结构调整,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努力为建设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混凝土行业而继续努力。(本文摘自《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