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医体质历来是中医儿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小儿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各种外在因素及自身调节的基础上形成的阴阳消长的特殊状态。在一定时期内,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稳定是相对的,可变是绝对的[1]。祖国医学在小儿体质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在复习文献后,进行了临床研究,发现0-6岁儿童常见中医体质可以分为7型,并初步制定出了针对各型体质的中医方案。
王琦[2]以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性,并表现为与心理性格的相关性。体质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罹性和病态发展过程中的倾向性[3]。《内经》即对体质开始有了认识,《内经》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将人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主要类型,又根据五音的属性再分为五类,创立了最早的阴阳二十五人的体质类型。而小儿之体质特点首见于《灵枢·逆顺肥瘦篇》:“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此论开小儿体质理论之先河。现代学者对儿童中医体质分型进行了许多研究。朱永芳[4]通过临床的体验,以四诊合参作为体质分型手段,按中医的寒热、虚实、气血、神色、形态等基本理论,认为小儿体质类型可分为正常体质、燥热赢瘦质、虚冷瘦弱质、腻滞肥胖质、晦涩浮胖质、倦怠萎软质六种。苏树蓉[5]认为小儿体质可以分为均衡质和不均衡质,不均衡质包括阳多阴少型(包括肺脾质和脾肾质)和阴多阳少型(包括肺脾质和脾肾质)。
0-6岁儿童是人生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儿童体质是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与先天禀赋有关,与后天、养育、教育、饮食、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一些常见中医体质类型,通过调整后,可以很快改善体质。异禀质外的其它体质均可以通过中药、传统疗法、教育等来得到较明显的改善,异禀质的改善相对较难。儿童体质正常与否,与疾病发展关系密切,常常影响到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研究0-6岁儿童中医体质辨识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阅读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在参考前人研究[6]、[7]的基础上,研究认为0-6儿童中医体质分为7型:生机旺盛质、脾虚质、积滞质、热滞质、湿滞质、心火偏旺质、异禀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