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为什么难有独角兽?
科技观察
寻找巨头的支持乃至保护,或许是共享单车的独角兽们不得不考虑的生存下一步。
美团刚把共享单车独角兽摩拜“收入囊中”不久,另一玩家ofo近日也陷入裁员和被收购悬疑漩涡:6月4日一早,“小黄车要黄了”这则消息在朋友圈迅速蔓延。其中消息称ofo总部被爆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达到50%,且存在继续扩大范围的可能性。
面对高管离职、大规模裁员的传闻,昨日,ofo予以否认。不过分析认为,共享单车行业不解决盈利模式问题,资金困境在所难免。冲压模具
事实上,进退维谷的ofo只是过去一年多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行业进入新变局的缩影。共享单车所经历的“冰火两重天”,其实在其上游厂商的数据中也可见一斑。以ofo生产厂家上海凤凰为例,去年其总营收涨幅156%至14.28亿,可今年一季度营收仅为1.6亿。
曾经的对手摩拜“蛰伏”,进入与新东家的磨合期,短期内在市场上并无大的动作;而曾经的第三名、近期获得阿里注资的哈罗单车被认为有望逆袭上位,这一热门领域的战争似乎开始要更换交战方——创业领域第三名必死的魔咒似乎正在被打破,而头部垄断的排名似乎又要重新交换座椅。
直到如今依然未“选定队伍”坚持独立道路的ofo,多少显得有些落寞。据媒体报道,今年2月获得的阿里第一笔5亿元的融资时,ofo抵押了一线城市的445万辆自行车,这笔抵押即将在6月7日到期,从这一角度来看,无论小黄车到底是不是“快黄了”,可以确认的是,接下来的这一周,ofo将会面对新的考验与抉择。
从去年的巅峰时期到如今的进退维谷,共享单车领域显然已经不再是烧钱的主阵地,从当下来看,巨头划分各自属地协同战斗,才是更可能的未来。
共享单车行业的“烧钱模式”,曾经被ofo的CEO戴威称为“碾压式融资”。在“碾压式融资”的背后,是不断做大的估值;然而,用大量烧钱发展起来的共享单车行业,其根本的软肋在于,目前仍然没有与估值相匹配的可持续盈利能力。
在告别最初的火热之后,难以维系的补贴,单车的高损坏率、极高的运输调度和维护成本,对应的是低单价的收入,这使得共享单车从最初想象中的互联网轻商业模式彻底成为一个重资产运营的行业。
更为重要的是,来自社会公共的成本压力在不断加剧。相信许多人都有感受,在街头巷尾许多地方都堆放着落满灰尘的共享单车。可以说,在共享单车厮杀之后,资本所形成的外溢效应已经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公共成本。5月底,北京市交通委称,运行监测数据显示,共享单车在北京的总体活跃度不到50%,约有一半的车处于闲置状态。北京未来将采取减量调控措施,依据每月共享单车企业的车辆运行状况数据,责成相关企业收回长期闲置和破损车辆。如果需求增加再适量投放。
在上线已定、基本是在存量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行业发展必须也必然要回归到理性竞争。如何做好运营是接下来更为重要的发展关键。而寻找巨头的支持乃至保护,或许是共享单车的独角兽们不得不考虑的生存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