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HZ-UB磁翻板液位计远传杆4~20mA
二线制的4-20mA信号输出是目前工业测量现场非常普遍在使用的信号传输方式,比如过程仪表现场测量中的物位、压力、温度、流量、角度参数值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输。远传磁翻板液位计变送器一般情况之下也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它是将现场液位高度通过4~20mA电流来模拟传输至控制中心,即变送器将具体液位量值转换成模拟量电信号传输到远处控制室或显示设备上。由于4~20mA作为信号传输的优势,在工业上420mA电流来传输模拟量已经被广泛采用半个多世纪。那么在磁翻板液位计上采用二线制4-20mA信号输出方式进行传输距离到底有多远呢?
本公司生产的电远传磁翻板液位计是应需集中控制而开发的另一种侧装/顶装(底装)型产品,具有现场指示清晰又能远传控制等优点.该产品能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化肥、医药、船舶、*事等行业中的各种塔、罐、槽及球形容器上的液位指示。
电远传磁翻板液位计主要技术指标:
磁翻板液位计技术要求
测量范围:0~5000mm
准确度: ±10mm ±16mm
翻柱直径:10mm,16mm
公称压力:2.5MPa
介质密度:≥0.7g/cm3(特殊要求可达0.45g/cm3)
介质温度:-20~+350℃
接液材质:不锈钢304/316/316L及PP材质
介质粘度:≤2.0Pa.s
环境振动:频率≤25Hz振幅≤0.5mm
跟随速茺:≤0.05m/s
法兰标准:HG20592~20635-97
报*器、远传装置:技术参数和UHZ-25系列相同。
工作原理:
该磁翻柱液位计由本体(由上、下导管组成)、翻板箱(由红、白双色磁性小翻板组成)、浮子(由磁体、顶杆、浮筒组成)以及液位变送器等组成,其结构如图所示。工作原理为:容器内的浮筒(按不同介质和压力针对研制),在下导管中随液面高度的变化而上下浮动并通过顶杆使磁体在上导管内上下移动,促使本体外的翻柱翻动并用红、白颜色来指示液面高度,同时液位变送器将液位信号传送至控制中心进行液位指示和控制,也可通过计算机进行集中监控。
1、 在容器不适宜侧面开孔及容器周围空间很少时,可在容器上部或下部安装本形式液位计
2、 适用于粘度较大的液体介质
3、 显示器的观察方向可任意改变
4、 其他特点和UFZ特点相同。
选用须知:
1、 防腐型公称压力≤1.0MPa。
2、 液位计有一定盲区,故在读取液位高度时应加上盲区值补偿(本厂液位计出厂时,标尺刻度零位已迁移 到实际值)。
3、 液位计测量范围不超过10米,否则影响液位计的稳定可靠、牢度等。
4、 安装连接法兰,本液位计出厂的常用突面尺寸参考(HG21592-97)制造。
安装使用和维护:
1、 液位计护导管和主体导管必须保持垂直
2、 连杆不能弯曲,必须挺直插入
我们知道所有的信号传输,无论是有线传输还是无线传输,远距离的传输必然会产生衰减,当二线制4-20mA电流传送信号在仪表供电电源低至一定程度或导线电阻大到一定程度时,将产生误差。因此,二线制4-20mA输出方式的传输距离决定于以下参数:负载电阻RL、连接导线的电阻r、供电电压VO及其波动范围△V。
4-20mA远传磁翻板液位计
假设仪表的*大输出电流为Imax,仪表能维持*大工作电流时的*低供电电压为Vmin,RL=250Ω,
VO=24V,
电源允许波动△V=24*5%=1.2V
Imax=20mA=0.02A
*低供电电压Vmin由于各种型号仪表不同,在此,取16.28V(大多数仪表的平均值)。
即Vmin=16.28≤24-1.2-0.02(250+r)
则连接导线的电阻 r=24-1.2-16.28/0.02-250=76Ω
仪表连接电线用的是铜线,其截面大多选择S=1.5 mm2和S=0.8 mm2的居多,根据《电工手册》中的数据,铜线在75℃的电阻系数为ρ=0.0217Ω.mm2/m
根据L=S*r/ρ,就可以计算出铜导线的*大长度,也即传输的最远距离
A、 S=1.5 mm2的导线,L=1.5*76/0.0217=5253米
B、 S=0.8 mm2的导线,L=0.8*76/0.0217=2801米
由于往返是两根线,故上述结果应除以2,即
A、S=1.5 mm2的导线,L=5253.5/2=2626米
B、S=0.8 mm2的导线,L=2801.8/2=1400米
在实际应用中决定导线的真实长度要比计算值略低,当然如果需要提高传输距离,可以增大电线的线径或者减少电线电阻。
无论是磁翻板液位计,还是其他类型的液位计,包括各种物位控制开关,比如液位开关也普遍采用二线制4-20mA输出方式传送开关信号,只是此时往往把电流控制在略小于4mA和略大于20mA这两个电流值分别作为“闭”或“合”两种开关信号。江苏恒大仪表有限公司产生的磁翻板液位计等液位仪表产品可以根用户的需要提供多种输出信号,其中二线制4-20mA输出方式在其实际广泛应用中,完全能达到上述理论的传输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