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70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80万辆,近年预计产销将达到100万辆,受新能源汽车产销拉动,我国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一定发展,具体体现在电池、电耗、充电等方面。
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迅猛,未来将迎来淘汰或并购阶段
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分为锂电池和燃料电池两种,目前国内主要以锂电池为主。与国外相比,国内开发的锂离子电池单体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已经跻身国际领先行列,无论是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三元、高电锰等材料都处于优势地位。
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7年,我国动力电池总配套量稳步上升,从36.4亿WH增长至370.6亿WH,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主要得益于动力电池生产商数量的增多。
在政策支持上,国家相关部门也表现出了对动力电池领域发展的重视,范围涵盖动力电池行业规范、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动力电池标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多个层面。2015年,国家发改委就发布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指南中提出,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规划车桩比应接近1∶1。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国家推出各类扶持政策并下发要求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指导意见,但目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仍然存在认识不统一,协调推进难度大,标准规范不健全等问题,特别是接口的兼容问题是困扰新能源车企与充电设备生产厂家的重要问题,因此接口标准的统一非常重要。
北京群菱能源根据多年的电源维护测试经验,专业为计量院、质检院、电科院、第三方实验室、充电桩(站)及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多个测试平台,符合多项国家标准要求,满足电动车充电站的现场验收、充电桩产品型式试验、充电站安全性例行年检、计量校准试验测试等要求。
根据充电桩新国标的相关技术要求,推出6个检测平台:
1、充电设施日常维护测试平台:满足充电站/充电机(桩)的日常运营维护检测、便携式、可移动;
2、车辆互操作及通信协议一致性检测平台:根据充电桩新国标要求,测试充电接口兼容性;
3、充电桩电能计量测试平台:满足充电机(桩)每年一次强制性的计量检测;快速高效、高精度检测;
4、充电站现场验收并网接入移动检测平台:满足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现场验收检测,将实验室搬到充电站现场;
5、充电机(桩)出厂试验检测平台:满足功率500kW以下非车载充电机出厂全自动检测;
6、充电机(桩)型式试验检测平台:满足功率500kW以下充电机(桩)电气性能高精度检测。
以上设备均为群菱公司专利产品,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电科院、深圳计量质检院、北京电科院、山东鲁能、上电科、国网电动汽车等单位。需要以上检测平台的详细技术方案,请您与群菱能源联系。
同时,我国也根据国外相关经验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规划显示,到2020年,电池模块的质量密度达到300Wh/kg以上,成本降至15元/Wh以下,详细内容如下:
虽然动力电池的发展速度惊人,但是实际上,2017年我国动力电池总需求量或不足35亿WH,由此可见,动力电池市场未来将迎来产能过剩阶段。所以,在下一阶段,我国政府或将调整发展策略,引导动力电池产业健康协调发展。行业内也早有消息,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进入退坡阶段。毫无疑问,动力电池行业也将受到波及。
另外,从行业格局来看,最新数据显示,宁德时代2018年一季度动力锂电池装机量占据了半壁江山,占比达到49.5%;第二名为比亚迪,占比达到19.8%;第三名为国轩高科,占比达到8.7%。前三大生产商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些都足以暗示动力电池市场即将迎来淘汰并购阶段。
但受新能源材料成本的影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利润正在降低。专家预测,2018年动力电池企业毛利率将由目前的30%左右下降到20%左右。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需求不匹配
同动力电池市场的发展一样,新能源汽车的广泛使用需要完善的能源供给配套体系的建设。目前国内外对于能源供给体系已经搭建起来,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自充电模式,一种是换电模式。其中,自充模式是很多国家研究的重点。
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充电桩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从2012年的1.79万个增长至2017年的21.3万个,已形成一定规模,保有量居全球首位。
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即充电桩的利用效率较低,充电设施布局不够合理,可持续商业的发展模式尚未形成。另外,部分地区还存在停车费比充电费还贵、充电桩位被油车占的情况,导致用户体验较差。除此之外,充电桩之间的互通互联也一直是行业发展的痛点,因为这涉及到用户对充电桩的应用情况,也能够让企业更好地运营好充电桩。所以,针对此项痛点,很多企业也已开始投身于次,但并未见成效。
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势下,新能源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多,人们对充电设施的需求将更加旺盛,未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还将不断完善;同时,政府也将不断发挥引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充电桩建设和运营朝健康方向发展;而未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手段的完善,未来充电桩基础设施将会不断加深信息开放程度,最终实现互联互通。
来源:亿欧网,作者:杨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