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为何失败
很多人会将创业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市场环境的变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当然,这些外部的冲击可能是颠覆性的,但在我看来,类似的原因并不是导致失败的根本所在。
我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研究企业及其管理者们在业务面临挑战时如何制定战略决策,以及管理者能否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我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困境,从失败中收获知识。大量的研究让我对企业失败的原因思考良多。我发现一家强劲有力的公司与一家惨淡经营的公司之间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其一、决策层能力问题。现如今,很多创业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具有深厚的技术背景,技术出身的他们往往能看到很多机会且给出良好的技术解决方案。然而,给出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与运营一家公司的区别是很大的。如果创业者没有能力组建一个团队并成为一个管理者,这将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其二、管理者对自身的认识和定位问题。在中国,人们往往会在“生意人”(Business man)和“企业家”(Entrepreneur)之间画上等号,但其实这两者之间区别很大。生意人逐利,企业家树业,如果你只是一味地逐利,你有能力赚钱,但你却无法创立一家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那么,你会是一名成功的生意人,而不是企业家。创业绝不仅仅是追逐利益和把握机遇,而人们往往过于专注于机会和利益的获取,而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
什么是生意人?
生意人与企业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群。在中国,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意人而非企业家。生意人逐利,他们关心的仅仅是市场机会的捕捉和把握而非企业本身的生命力。他们往往会根据市场需求来转换自己的生意战场,这个月开饭店,下个月玩起了云计算,这可能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对我而言,他做得再成功也只是生意人而非企业家。
李嘉诚是一名成功的生意人,他不停地转换他的逐利战场,从制造业起家到房地产大佬,再到专注中国内地的投资,他成功地在各个领域追逐机会,获取巨额利润。李嘉诚恰如其分地演绎了一名成功的生意人的成长轨迹。曾经有很多人同他一样,而今天这些人又何在?现在也有很多创业者,他们的创业缘起于一个市场机会,他们抓住这个机会迅速成立了公司,他们一味地追逐机会,赚钱获利,而一旦机会消失,他们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于是他们便也随着消失的机会而消失了。
生意人在陷入困境时,受其商人本性所囿,他所在乎的只是生意。从追逐一个机会到追逐下一个机会,改变的只是机会,不变的是他追逐的脚步。他可能永远不会醒悟到自己不仅局限于此,商人的本性也决定了他的企业无法成为“百年老店”。要知道,市场需求多变难测,如果公司本身缺乏应变性,决策层能力不够,且创业者一味逐利,而不懂得如何创建科学完善的运营体系,那么这样的公司势必将失败。
在中国,生意人层出不穷,新公司起起落落,而能成就一番长期事业的公司则是凤毛麟角。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生意人的本质就是如此,他们不做可持续发展的事业。而在西方的观点中,企业家应该是一个致力于打造可持续发展且具有相当规模的生意的群体,比如脸书和谷歌[微博]。当然,被人们记住和传颂的总是成功的例子,太多的人失败,但仍然有很多企业家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而不仅仅是追逐商机。
我的观点是,这个市场真正需要的,就是由生意人起步,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慢慢懂得利用机会去创建一个科学完善的运作体系,进而使得这个体系创造出新的机会的企业家。
什么是企业家?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很多机会可以触发生意,商业环境剧变,成功与成名都发生得太快,中国的创业者们忙于抓住机遇、拓展规模、扩大生产……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和思考,他们经历了很多,但缺乏沉淀和消化,真正有价值的、能被吸收运用的经验并不多。因此,中国商人的能力与30多年前相比,提高并不明显。很多中国企业的业务局限于国内市场。因为在发达市场的竞争非常剧烈,要想跻身国际市场,企业必须足够强大,管理者必须拥有卓越的能力;而同样的业务放在中国市场,你可能只需要拥有普通的能力就能运营得不错。可以说,大部分的中国商人是在一个疯狂增长的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不够专业也不够国际化,而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世界各地的人都在竞相购买美国的品牌产品、欧洲的化妆品、日本的炊具……,一个强国的树立离不开这个国家制造业的崛起。对于中国成千上万的创业者来说,如果仅仅忙碌于逐利逐机会而忽略良好企业建设的重要性,那么这将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如果一家公司立志要成为最好的灯泡生产企业,那它有可能会是下一个通用电气或者飞利浦照明;但如果一名创业者立志要做下一个马云[微博]或者马化腾,那就有些不现实了。要知道成功并没有特定的模型,“双马”的成功很难被复制,如果创业者认为照着这个特定的模型去做就能获得成功,那就未免有些天真了。
说起阿里巴巴[微博],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一个买卖商品的平台,那这个平台不会太成功。考虑到阿里巴巴对本土制造业的依赖性,如何更好地协助国内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应该是它努力的方向。成为一个能将在中国生产的高质量产品销往国外的连接窗口,这一点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才是最珍贵的,在这一个闭环中,质量过硬的“中国制造”才是关键。而如果福建和广州的鞋具制造商转战房地产或旅游行业,人们将转而购买印尼或越南制造的鞋具,到那时,走向衰亡的绝不仅是鞋具制造企业本身。
有一个正面的例子可以分享:中国知名国有企业上工申贝(14.18, 0.00, 0.00%)发现了蕴藏在大家眼中的夕阳产业——缝纫机设备行业的巨大商机,它与德国先进的设备厂商合作,生产出高端缝纫机器,可以做衣服,也可以做汽车座椅,如今它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生产缝纫机的公司。而在2005年以前,这家企业的运营很糟糕,已濒临破产。公司的转折点开启于新CEO的上任。
这位CEO对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改革和调整,他从上海政府引入资金,从德国引入技术,自2005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海外收购,使得公司迅速发展壮大,不仅成功摆脱了破产的厄运,还一跃成为世界领先的缝纫机制造企业。他如今的计划也十分清晰明朗,那就是10年后成为这个领域中的No.1。他表示自己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目前在做的事做好,成为行业中的最强者进而控制整个市场。
可以说,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缘于对德国技术和设备的清晰认识,自己虽然没有掌握这项技术但他知道从哪里可以引进,同时对于这些技术为何人所需、可以被如何应用以及对于这些产品的需求归于何方都有清晰的判断,他和他的企业并将长期推进这一项事业。我想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企业家。
成为中国需要的企业家
你究竟想要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你需要时常思考这些问题,当你的目标足够清晰,你的决心足够坚定,你才有可能打造属于你的事业,这份事业的立足点绝不仅仅是让自己或者让加入的人变得富有这么浅显。
在我看来,中国的企业家亟需摆脱商人心态,人们应该有建立一个成功企业,从而让自己为之骄傲,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渴望。在满足市场和环境需求的前提下,他们需要做得更多。
我也会观察来中欧学习深造的学生,有一些是以赚钱为目的聚到一起,他们往往说得响亮但并不见行动;而有一些热爱金融,试图去解决这个欠发达市场中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他们中的有一些人果然做得很成功。所以在开始创业之前,我的建议是,首先要去发现需求,找到你的市场,然后持续不断地改善和调整你的运营体系——找到合适的人、打造良好的体系等。在这一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学习是很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