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传动的作用是传递运动和力,常用的机械传动类型有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带传动、链传动、轮系。
1.齿轮传动:齿轮传动的原理是依靠主动轮依次拨动从动轮来实现的。
(1)分类:
A、按传动时相对运动为平面运动或空间运动分:①平面齿轮传动(常见的有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斜齿圆柱齿轮传动、人字齿轮传动,根据齿向,还分为外啮合、内啮合及齿轮与齿条的啮合)②空间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交错轴齿轮传动)。
B、按齿轮传动的工作条件分:闭式传动(封闭在刚性的箱体内)、开式传动(齿轮是外露的)。
(2)特点:优点:①适用的圆周速度和功率范围广
②传动比准确、稳定、效率高。
③工作可靠性高、寿命长。
④可实现平行轴、任意角相交轴和任意角交错轴之间的传动
缺点:①要求较高的制造和安装精度、成本较高。
②不适宜远距离两轴之间的传动。
(3)渐开线标准齿轮基本尺寸的名称有:①齿顶圆②齿根圆③分度圆④摸数⑤压力角等。
(4)轮齿失效形式有以下五种:轮齿折断、齿面点蚀、齿面胶合、齿面磨损、齿面塑性变形。
2.蜗轮蜗杆传动:
适用于空间垂直而不相交的两轴间的运动和动力。
(1)分类:A、根据蜗杆螺旋面分为阿基米德螺旋面蜗杆、渐开线螺旋面蜗杆、延伸渐开线螺旋面蜗杆;B、根据蜗杆螺旋线的头数分为单头、双头、多头蜗杆;C、根据螺旋线的旋转方向分为左旋和右旋两种。
(2)特点:优点①传动比大。②结构尺寸紧凑。
缺点①轴向力大、易发热、效率低。②只能单向传动。
(3)涡轮涡杆传动的主要参数有:①模数②压力角③蜗轮分度圆④蜗杆分度圆⑤导程⑥蜗轮齿数⑦蜗杆头数⑧传动比等。
(4)蜗杆蜗轮传动正确啮合的条件是蜗杆轴向模数和轴向压力角应分别等于蜗轮的端面模数和端面压力角。
3.带传动:
通过中间挠性件(带)传递运动和力,包括①主动轮②从动轮③环形带
(1)适用于两轴平行回转方向相同的场合,称为开口运动。中心距和包角(带与轮接触弧所对的中心角)的概念。
(2)带的型式按横截面形状可分为平带、V带和特殊带三大类。
(3)应用时重点考虑的是:①传动比的计算②带的应力分析计算③单根V带的许用功率。
(4)带传动的特点:优点:①适用于两轴中心距较大的传动;②带具有良好的挠性,可缓和冲击,吸收振动;③过载时打滑防止损坏其他零部件;④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缺点:①传动的外廓尺寸较大;②需张紧装置;③由于打滑,不能保证固定不变的传动比④带的寿命较短;⑤传动效率较低。
4.链传动
(1)包括①主动链②从动链③环形链条,靠链条与链轮轮齿的啮合来传递运动和力。按结构不同分为滚子链和齿形链,齿形链用于高速或运动精度较高的传动。链传动的传动比不大于8,中心距不大于5~6M,传递功率不大于100KW,圆周速率不大于
(2)链传动与带传动相比,其主要特点:没有弹性滑动和打滑,能保持较准确的传动比,需要的张紧力较小,作用在轴上的压力也较小,结构紧凑,能在温度较高、有油污的环境下工作。
(3)链传动与齿轮传动相比,其主要特点:制造和安装精度要求较低;中心距较大时,其传动结构简单;瞬时链速和瞬时传动比不是常数,传动平稳性较差。
5.轮系(由一系列齿轮组成)
(1)轮系分为定轴轮系(每个齿轮的几何轴线是固定的)和周转轮系(至少有一个齿轮的几何轴线绕另一个齿轮的几何轴线转动)两种类型。
(2)轮系中的输入轴与输出轴的角速度(或转速)之比称为轮系的传动比。定轴轮系的传动比等于各对啮合齿轮中所有从动齿轮齿数的乘积与所有主动齿轮齿数乘积之比。
(3)在周转轮系中,轴线位置变动的齿轮,即既作自转,又作公转的齿轮,称为行星轮,轴线位置固定的齿轮则称为中心轮或太阳轮。
(4)周转轮系的传动比不能直接用求解定轴轮系传动比的方法来计算,必须利用相对运动的原理,用相对速度法(或称为反转法)将周转轮系转化成假想的定轴轮系进行计算。
(5)轮系的主要特点:适用于相距较远的两轴之间的传动;可作为变速器实现变速传动;可获得较大的传动比;实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流体的阻力是造成能量损失(即阻力损失)的原因。A、一种是由于流体的黏滞性和惯性引起的沿程阻力损失;B、另一种是由于管路界面突然扩大或缩小等原因,固体壁面对流体的阻滞作用和扰动作用引的称为局部阻力损失。液体用单位重量流体的能量损失(水头损失)H1表示,气体用单位体积内的流体的能量损失(压强损失)P1表示。
流体阻力损失通常有:
(1) 沿程阻力损失(与长度成正比):hf=(λlv2)/(d2g)(液体) pf=(λlρv2)/(d2)(气体)
λ为沿程阻力系数;v为平均流速;l为管长;d为管径
(2) 局部阻力损失: hm=ξv2/2g(液体) pm=ξv2/2(气体)
ξ为局部阻力系数;v为平均流速; d为管径
(3) 流态:流体在流动时存在两种质点运动形态即层流运动和紊流运动;
(4) 流态的判别准则:雷诺数:Re=v(平均流速)d(管径)/ν(运动黏滞系数),雷诺数的大小决定流体的流态,越大越容易成紊流,临界值约为2000。紊流阻力比层流阻力大得多。
(4) 流体能量总损失:流体能量总损失等于各管段沿程损失与各局部损失的总和。
(5) 减少阻力的措施
● 减小管壁的粗糙度和用柔性边壁代替刚性边壁。
● 防止或推迟流体与壁面的分离,避免旋涡区的产生或减小旋涡区的大小和强度。
● 对于管道的管件采取的减小阻力措施:一般直径d较小的弯管,合理地采用曲率半径尺,可以减少阻力。截面较大的通风弯管需安装形式合理的导流片,达到减少局部阻力的效果。对于管子截面变化的变径管,应采用一定长度的渐缩管或渐扩管。对于三通或四通可设置导流隔板。
● 在流体内部投加极少量的添加剂,使其影响流体运动的内部结构来实现减阻。
(6) 减少泵与风机的能量损失
● 泵与风机的能量损失通常其产生原因分为三类,即水力损失(与部件形状、壁面粗糙度、流体黏性有关)、容积损失(压力较高与压力较低)、机械损失(摩擦损失)。
● 泵与风机的全效率等于水力效率(水力损失)、容积效率(容积损失)、机械效率(机械损失)的乘积。
泵与风机的实际性能曲线:
流量与扬程(Q—H)曲线大致可分为三种:a为平坦型,b为陡降型c为驼峰型(应尽量避免,在运行中可能会出现不稳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