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扫式扫地车是我国目前在用的城市道路扫地车的主力车型之一,而吸嘴被泥土堵塞一直是困扰此类扫地车的一道难题。通过对湿扫型道路扫地车的吸嘴易被泥土堵塞的机理分析,提出降低吸嘴流道近壁的尘土的含水率,控制泥块的黏性处于临界黏性以下,使泥块不黏附于流道壁面;而将吸嘴流道中心部位的尘土的含水率适当加大,以满足有效压尘的解决思路,并根据这种思路改进设计了一种吸嘴喷水装置,按不同吸嘴的具体结构确定孔数、孔径、孔沿圆周的分布规律和喷水的初始方向等要素。通过对比试验表明,改进的喷水装置通过改变水在吸嘴流道内的空间分布和速度特性,能达到在不增加供水量、不影响吸嘴作业性能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吸嘴抗泥土堵塞的能力。
关键词:扫路车;吸嘴;流道堵塞
路面扫地车按其工作方式分为纯吸式、吸扫式和纯扫式3种。其中吸扫式扫地车具有清扫效率高、清洁路面彻底、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扫地车,也是目前城市道路扫地车的主要发展方向[1]。
为了防止扬尘造成二次污染,有一部分吸扫式扫路车采用喷水降尘,即在各扫刷前面、吸嘴内部设有喷嘴。这种扫路车由于没有气流过滤设施,所以具有结构相对简单、工作可靠、寿命长、噪声相对较小等优点[2],是我国目前在用的城市道路扫地车的主力车型之一。
但是,如果路面的尘土较多,对于喷水式(湿式)吸扫车来说,经过湿润的尘土变成具有黏性的泥块,在气流的作用下泥块运动速度非常高,一旦与吸嘴内壁碰撞,就会紧紧地黏附于吸嘴内壁上,致使扫路车清扫效果下降;由于泥块越积越多,最终将造成吸风管流道完全堵塞,扫路车不能正常工作的后果。而且这种泥块在管道内壁黏得很密实,一旦黏附上就很难清理,给扫路车操作、维护人员带来很大的不便。
由此可见,吸嘴被泥土堵塞一直是困扰湿式道路扫地车的一道难题,有必要对其堵塞机理进行研究,并寻求解决方案。
1吸嘴被泥土堵塞的机理
尘土经过喷水湿润,变成具有黏性的微小泥块,被吸入吸嘴流道后,高速运动的泥块难免会碰上流道内壁,并黏附在壁面上,如图1(a)。流道内壁面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凸起或凹坑,成为泥块最易积附之处。
一旦有泥块黏附在流道壁面上,后面进入吸嘴的泥块就会继续在此积聚,造成流道壁面上的泥块体积长大,如图1(b)。
黏附在流道壁面上的泥块除了受到重力作用之外,还受到气流的扰动力(取决于气流速度、流场状态)、壁面对泥块的黏着力(取决于泥块的含水率)以及来自壁面振动引起的扰动力。除了壁面对泥块的黏着力是促使泥块黏附在壁面上的因素之外,其它力都是促使泥块脱离壁面的因素。并且,随着泥块体积的增加,重力和气动干扰力也不断增大。因此,泥块在流道中积聚到一定体积之后,就不会进一步增大了,处于暂时的平衡状态,如图1(c)。但是,这种平衡状态是非稳定的,一旦受到干扰,例如车身振动、突然有大泥块碰撞等,就会有泥块脱离母体,如图1(d)。如果脱落的泥块体积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将吸嘴流道堵住,致使扫路车不能工作。
目前,扫地车所用的风机都是引风型的离心风机,升压能力不是太大,一旦流道堵住,风机在所堵部位形成的气压差根本不可能冲破堵住的泥团,于是整个流道就完全堵塞了,如图1(e)。
通过上述吸嘴流道被堵塞的过程和机理的分析可知,要防止流道被堵塞,有两种解决方法:(1)减小泥块的黏性,即减小泥块黏附于壁面的可能性;(2)增加各种扰动,即增加促使泥块脱离流道壁面的因素。由于第2种方法对泥块的扰动增加,势必增加扫路车的振动、噪声等负面特性,降低设备的操作舒适性和可靠性,所以本文不作进一步探讨。下面仅对第1种方法做进一步分析。
图1吸嘴流道被泥土堵塞的过程
由松散介质力学、流体力学可知,当泥土中不含水分时,即干灰尘,是没有黏性的,不会黏附在流道壁面上;当泥土的含水率很高,即水中的泥土成分非常小,其黏性uw接近纯水的黏性,也不会黏附在流道上。
这说明,泥块存在一个临界黏性uc,若泥块的实际黏性大于uc,泥块就会黏附在流道壁面上,否则,即使泥块碰上壁面,也不会黏附在壁面上。同时,泥土存在某个特定的含水率t,在这个含水率上,泥块有最大黏性umax。在这个特定的含水率之前,泥块的黏性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一旦超过这个含水率,其黏性将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据此,可以得出泥土的黏性与其含水率关系的大致趋势,如图2所示。
图2泥块黏性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的大致趋势
2解决泥土堵塞喷嘴问题的原理及方案
上述分析表明,为使泥块不黏附于吸嘴流道壁面上,应将流道壁面附近泥土的含水率控制在图2所示的A区或B区。此时泥块的黏性小于临界黏性uc。显然,如果流经壁面附近的泥块含水率处于B区,将存在以下弊端:
(1)需水量大,造成水资源浪费;
(2)扫路车水箱容积较大,不利于整车设计;
(3)如果遇上地面的尘土很厚,泥块的实际含水率会降低,可能离开B区,致使泥块的实际黏性大于临界黏性uc,造成流道堵塞,也就是说,这个区域的含水率是不稳定的。
因此,应该将流过流道近壁区域的泥块的含水率控制在A区。但是,实际上如果整个流道的泥土的含水率全部控制在A区,也是不行的,这样会造成扫路车扬尘大,导致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因此在吸嘴流道中心部位的泥块湿度应该以尽量满足降尘要求为准。
所以,要想有效减少促成泥块粘上壁面的因素,必须合理控制水在吸嘴内部的空间分布和速度分布:将流经流道近壁的尘土的含水率减小,使泥块的黏性处于临界黏性uc以下,从而使泥块不黏附于流道壁面,使吸嘴流道中心部位的尘土的含水率适当大一些,以满足有效压尘的目的。
目前,安装在湿扫车吸嘴流道内部的喷嘴一般都是夹缝式喷嘴(也称扇形喷嘴),这种喷嘴的工作特征是:水离开喷嘴夹缝时呈膜状,在表面张力和气动力的作用下,水膜裂成水滴群,水滴群分布在扇形平面内。为了避免喷嘴被吸嘴吸入的沙石等硬物损坏,一般使喷嘴的出口较流道内壁面低一些,并且为了增加水雾与来流的接触面积,都使扇形水雾平面与来流方向垂直。
这样势必造成这种现象:水雾离开喷嘴后很容易受来流的影响,在气流中的穿透能力很弱;尤其是在来流速度很高的情况下,水雾离开喷嘴后很快就被带向下游,造成喷嘴下游的近壁区域内尘土含水率很高,处于图2中的B区,而流道中心部位的尘土比较干燥。在更远的下游,由于湍流脉动作用,流道中心部位的较干燥尘土进入壁面附近,使得近壁区的泥土含水率下降、黏性增加,一旦粘度超过临界黏度uc,泥块就会黏附在流道壁面上。特别是路面尘土较多时,很快就会堵塞吸嘴流道。
对此,我们设计了一款应用于吸嘴的改进的喷水装置,如图3所示。在环管上开数个孔(孔并不一定沿圆周均匀分布),孔与气流方向有特定的夹角。孔数、孔径、孔沿圆周的分布规律和喷水的初始方向需视吸嘴的具体结构而定。
图3改进的吸嘴喷水装置
3试验验证结果
为了验证这种改进的喷水装置对吸嘴的抗堵塞效果,我们进行了对比试验。将相同的两个吸嘴,一个使用传统的扇形喷嘴,另一个使用改进的喷水装置,分别安装在同一辆扫路车上,在两者喷水量相同的条件下,在相同的路段、相同的工况下进行试验。
经过多次对比试验发现:装有改进喷水装置的吸嘴一次也没有出现泥土堵塞流道的故障;而装有传统扇形喷嘴的吸嘴曾出现过数次堵塞故障。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喷水装置确有改善吸嘴抗泥土堵塞的能力,之所以如此,结合试验现象,我们分析其原因在于:水从改进喷水装置上的孔里喷出时呈柱状,这种柱状水雾具有很强的气流穿透能力,周向分布的数道水柱迎向气流,到达流道中心部位后,在气流的气动力以及表面张力作用下,连续的水柱碎裂成离散的细小水滴,使流道中心部位的尘土变成较湿的泥块,而流道四周近壁部分仍然是干燥的尘土。在流道较远的下游,由于湍流脉动作用,中间部位的湿泥块会碰向流道内壁,但是由于泥块要穿过壁面附近的干尘土区,干尘土会裹在泥块周围,降低泥块的黏性,使泥块不能黏附上流道内壁,达到克服流道堵塞故障的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szalqc.com/jishu/1381.htm
- 最新产品联系人:卢敏 1399-7899-710 0722-3805333 QQ:1793678133 网址:http://www.szalqc.com |
|
|